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收視率造假不是“潛規(guī)則”而是違法行為 相關黑產鏈必須及時打斷
2021-12-17 10:46:31來源: 紅網

12月15日,據@法治日報報道,“90%以上的電視劇都存在買收視率的情況,收視率造假是困擾影視行業(yè)的一顆大毒瘤”。《人民的名義》總監(jiān)制和總發(fā)行人李學政表示,他參與投資的一部電視劇今年4月在衛(wèi)視播出,這部劇一共賣了1個多億,卻花了9000萬元買收視率。此事一經報道,各類有關收視率多年來的議論、紛爭和質疑又再度發(fā)聲。

收視率的基本含義,指某時段收看某頻道或節(jié)目的觀眾占市場觀眾總數的百分比。作為一種衡量傳播效果的指標,通常以“行業(yè)貨幣”的形式用于電視臺、廣告商、廣告主等各方之間的利益交換。在影視行業(yè),買收視率是人盡皆知的行業(yè)痛點,收視率造假則是一個秘而不宣的“潛規(guī)則”。而收視率造假屢禁不止的背后,與豐厚的利潤和極低的違法成本不無關聯。

收視率造假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直存在,后來在資本的作用下愈發(fā)變得隱蔽和復雜。受社會“唯收視率”評價方式的影響,不僅影視機構和數據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或直接淪為造假的主謀,甚至還滋生了專業(yè)造假機構,使收視率造假成風。如此這般肆意生長的黑色產業(yè)鏈,不僅使得單部影片的制作水準下降,更使得整個行業(yè)被收視率五花大綁。

這種現象出現原因,可以歸結為“錢多禍少”。一方面,“對賭”政策變相倒逼收視率提高,廣告商以“收視率為上”的投放標準也讓電視臺別無他法,在收視率看似單薄的數字之后都是豐厚的經濟利益,這更吸引了一些人不惜鋌而走險獲得“真金白銀”。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從2019年起就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明確指出不得制造虛假的收視收聽率,但仍有關于“收視率的定義”“真實收視率的統(tǒng)計方法”“捏造收視率的問責、懲處機制”等問題亟待明確,更讓造假機構鉆了空子。

花費電視劇九成收入購買收視率,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收視率造假產業(yè)鏈的滋生態(tài)勢,更是整個行業(yè)對于造假的默許。因此,引導社會改變唯收視率的評價方式、注重劇作質量、健全評價和監(jiān)管機制、嚴懲專業(yè)造假黑色產業(yè)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減少有人變本加厲繼續(xù)造假,更為了還影視行業(yè)的清朗之風,切除收視率造假的“毒瘤”刻不容緩。

關鍵詞: 收視率造假 相關黑產鏈 影視行業(yè) 違法成本

專題新聞
  • 河南最大扶貧搬遷社區(qū)飄起幸?!澳晡秲骸? /></a></li>
                                                    <li><a href=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zhàn)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