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民生 > 正文
網絡造謠事件屢次發(fā)生 短視頻平臺相關規(guī)范亟需升級強化
2021-11-23 10:09:50來源: 工人日報

據(jù)《成都商報》等媒體報道,近日,一張被當作“老夫少妻”的照片引發(fā)網絡關注。發(fā)布該圖片的網友同時配文稱,該照片系“73歲東莞清溪鎮(zhèn)企業(yè)家豪娶29歲廣西大美女,88萬禮金+88萬二房公寓+豪車一輛。”消息在網上擴散后,照片主人公開發(fā)聲表示,該照片是她在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的與自己外公拍的寫真,被造謠成“老夫少妻”,非常氣憤,將維權到底。

一張奪人眼球的照片,一段毫無關聯(lián)但頗具煽動性的文字……又是一起流量至上引導下的網絡造謠事件。這種貌似“有圖有真相”的假象不僅對被造謠的當事人造成了傷害,其對象選擇的隨機性也容易造成公眾的恐慌和社會安全感下降,沖擊著網絡公共秩序。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不少當事人在遭遇此類事件后都有一個感受——萬萬沒想到,自己也會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如果任由此類造謠事件不斷發(fā)生,那每一個在互聯(lián)網上曾留下個人痕跡的人,都有可能“躺槍”,這讓人難免不寒而栗。

多數(shù)網絡平臺針對此類事件的處理方式,通常僅僅是刪帖、銷號,而造謠者極有可能安然無恙。這容易給一些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造成一種法不責眾的錯覺,認為即便參與了、推波助瀾了,也不會被追責。

同樣在近日,有短視頻賬號發(fā)布了名為“海王中的女霸王”的短視頻,聲稱一名女生“戀愛一年花費男友20萬,并與上百位男生有染”。短視頻中的照片盜用了在北京讀大學的小嘉(化名)在自己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的個人照。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看到造謠視頻后找到了小嘉的賬號,對其進行謾罵。

這不是小嘉第一次遭遇網絡造謠。此前,她曾給盜用其社交媒體照片造謠的賬號發(fā)過律師函,要求對方刪帖,但并沒有進一步追究當事人責任。

網絡從來不是法外之地,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是有關部門的職責所在,也對每一個互聯(lián)網活動參與者提出了要求。

根據(jù)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按照兩高《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shù)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shù)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一個客觀的因素是,維權成本高、周期長、賠償要求難以獲得支持等,成為不少網絡造謠事件受害人維權路上的“攔路虎”,不少人因此選擇放棄司法救濟,自認倒霉。但退讓或許只會讓相關施害者、造謠者更加肆無忌憚。

在去年備受關注的“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事件”中,受害人向法院起訴后,當?shù)貦z察機關主動介入,將刑事自訴轉為公訴,最終,被告人因誹謗罪獲刑。這傳遞了司法的溫度和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司法機關向造謠者亮劍的趨勢。

隨著相關法律制度、監(jiān)管體系的完善以及人們維權意識的增強,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讓受害者付出應有的代價、感到“切膚之痛”,進而警示、震懾更多人,應該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除了司法的救濟,相關監(jiān)管部門、網絡平臺也要壓實主體責任,對造謠者秉承“零容忍”的態(tài)度,采取切實舉措保障網絡空間的風朗氣清。

關鍵詞: 網絡造謠 短視頻平臺 相關規(guī)范 造謠成本

專題新聞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zhàn)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