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股票 > 正文
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的口子不能開 完善“宅基地入市”政策才是縮短城鄉(xiāng)差距的選擇
2019-05-09 11:38:29來源: 新京報

閑置宅基地入市政策完善了“人地掛鉤”的機制,是實現(xiàn)階段性城鎮(zhèn)化目標的關鍵舉措,是縮短城鄉(xiāng)差距的有益探索。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建立健全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yōu)榧w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不過,國家發(fā)改委在解讀《意見》時仍然強調,“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的口子不能開,按規(guī)劃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則不能突破,嚴格禁止下鄉(xiāng)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三大原則。

過去,由于轉讓條件限制,從嚴禁流動到集體經濟組織之內的自愿有償退出轉讓,農村宅基地的流動其實仍然停留在村集體內部,是自家的“自給自足”,其流動是低效的,不開放的“假流動”。而此次閑置宅基地的入市,打破了集體土地使用權的主體和地域界限,對于城鄉(xiāng)一體化土地市場的建立具有歷史意義。

城鄉(xiāng)一體化土地市場的建立,是實現(xiàn)我國城鎮(zhèn)化階段性目標的必要和關鍵舉措,國家方面也是循序漸進多有鋪墊,從集體用地在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流動、到集體經濟土地上的租賃住房,再到人才政策的基本“人地掛鉤”機制,如今加持農村閑置宅基地的入市,事實上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兩條腿”走路的農村人口轉移機制。

從政策配套來講,過去兩年的人才落戶政策只是為“人地掛鉤”提供了可能性,而如今的閑置宅基地的入市使“人地掛鉤”成了可能。“人才落戶”有利于閑置宅基地的集中歸置,但機制壁壘下的人才落戶背后是資源的雙重占用,而宅基地入市則實現(xiàn)了資源的釋放,破除了城鄉(xiāng)土地要素自由流動的機制壁壘,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人地掛鉤機制。

不得不提的是,“人才落戶+閑置宅基地入市”,對于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其有助于增加土地供應,改善土地供給結構,在促進城市外擴開發(fā)的同時,促進農村土地、資金、產業(yè)的良性循環(huán)。

但是,這樣的“三權分置”帶來的靈活性,也提升了城里人下鄉(xiāng)購買宅基地的熱情。對此,國家方面的態(tài)度仍是:閑置宅基地可以入市,但禁止城市人到農村購買宅基地。從表面上看,宅基地的雙方交易是互益的,但背后卻存在諸多的矛盾沖突。

首先,宅基地的使用權是建立在村民資格之上的,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村民的專屬社會保障。相比于城市,農村人在收入、教育、服務方面存在著差距,而宅基地帶來居住成本的降低,是縮小城鄉(xiāng)居民生活質量差距的重要工具。城市人購買宅基地除了不符合資格要求不受法律保護外,還加大了城鄉(xiāng)居民生活差距,不利于社會公平。

其次,城市人到農村宅基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城市房價高,宅基地能夠很大程度降低住房支付成本,但若是這種現(xiàn)象規(guī)模化出現(xiàn)會極大地影響城市住房市場,城鄉(xiāng)不統(tǒng)一的產權建設用地市場,導致的市場的不均衡,極易引發(fā)住房體系的崩潰。

最后,城市人購買宅基地違背了“增量集約”的原則,與盤活開發(fā)存量背道而馳。城市人購買宅基地一旦開口,很可能形成漩渦,使得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土地市場努力功虧一簣。擠出農村勞動力,不利于堅守耕地紅線,不利于農民利益的保護,不合法的土地使用權不利于農村資源的規(guī)整開發(fā),存在著各種法律、社會和經濟風險。

總體來說,閑置宅基地入市政策完善了“人地掛鉤”的機制,與人才落戶相互配套,有利于形成科學合理的“人地掛鉤機制”,對于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土地市場的建立具有突破意義,是實現(xiàn)階段性城鎮(zhèn)化目標的關鍵舉措,是縮短城鄉(xiāng)差距的有益探索。但是,閑置宅基地入市也需明確邊界、堅定立場,防止一哄而上,導致靈活性脫韁,出現(xiàn)物極必反的結果。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編輯 汪世軍 校對 付春愔

關鍵詞: 宅基地 城鄉(xiāng)差距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zhàn)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