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wǎng)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高考滿分作文 這種晦澀文風值得模仿嗎
2020-08-10 13:26:13來源: 光明日報

近日,一篇作文引發(fā)了網(wǎng)友空前的評論熱情。

仿寫者有之,“翻譯”者有之,改編者有之。這就是今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在1000字的篇幅里,作者使用了“嚆矢”“賦魅”“婞直”“孜孜矻矻”等生僻詞語,還援引了不少西方哲學家的名言進行論證,讓這篇文章在閱讀體驗上“不那么好”,甚至“非常有距離感”。

按照“美文”的標準審視以“選才”為要務的高考作文當然是不合適的。無論是2001年轟動一時的江蘇省高考作文《赤兔之死》,還是2007年浙江省以樸素文風見長的高考作文《懷想天空》,都有人指出他們文風上存在的“弱點”,但是這些文章背后閃耀的思想光華掩蓋不住,是以令作者脫穎而出。

高分作文背后,顯示了哪些選才機制?對于未來的高考生來說,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號?

“不好讀”與“寫得差”是不是一回事

浙江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寧波大學課程教學論專業(yè)碩士生導師褚樹榮認為,這篇文章顯示出作者閱讀的深度。“這是一個有哲學偏好和特長的孩子。”褚樹榮說。

北京市第二中學高級教師劉智清同樣贊賞了文章作者對大量社科類著作的深度閱讀。“作者思想文化水平很高,能在40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寫出這樣有思想的文章,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的才能,這樣的孩子理應被選拔出來。”

但是,“不好讀”也是客觀存在的。不少評論指出,這篇作文堆砌辭藻,“不好好說話”,充滿“別扭的翻譯腔”。

甚至,這篇作文在初判的時候,也因為太過晦澀被判卷老師給出了39分的剛剛及格分。

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直言,這篇文章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像是拙劣的翻譯,不好好說話,這是不好的文風”。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于曉冰認為,辭能達意是考場作文的基本要求,通過晦澀的表達營造出一種閱讀壁壘并不可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幾乎所有一線語文教師都認為,寫作的初衷是順暢表達思想,行文晦澀反而會喪失表達的本意。“這從兩個老師給的分差較大就可以看出。第一位老師僅給及格分,第二位老師給出55分,分差超過5分,這才令這篇作文被送入三審,并拿到滿分的成績,因此,在高考考場上,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是有風險的。”劉智清告訴記者。

滿分作文要效仿嗎

2001年,江蘇省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采用古白話文體,講述赤兔馬誓死追隨名將關羽的故事。文章雖短,余韻悠長,感動了當時的閱卷老師。但是,當年的一個細節(jié)今天被大多數(shù)人忽略了,那就是這篇文章被報紙發(fā)表的時候,是被閱卷組“修改”過的。

當年的作文題目大意是要求學生講述“誠信”,這篇文章著力點在“士為知己者死”,重視“忠”而忽略了“信”,行文上也有一些細小的表述瑕疵。2001年,江蘇省高考閱卷組長何永康親自改動了這篇文章,把“誠信”的立意深化,并修正了一些文字。他表示,此舉是為了給今后的“教”和“學”提供一個更好的材料。而后續(xù)的過程印證了何永康當時的設想,文章發(fā)表之后,各省市果然都迎來了一批古文言體模仿的作文案例。

盡管不建議效仿,但滿分作文背后總有示范效應。于曉冰表示,不建議學生簡單“仿寫”今年的《生活在樹上》,“這樣的行文方式風格明顯,一個疏忽可能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劉智清表示,她會給自己的學生推薦這篇文章,不是模仿文風,而是學習他的閱讀能力。“這個學生的書單顯得與眾不同,從廣度上來說,高中生能通讀《西方哲學史》這類有思辨意義的社科著作是很不容易的。讀書的過程是孤獨的,我希望我的學生能通過這篇文章體會到這個孩子的閱讀熱情。”

褚樹榮也表示會給學生推薦閱讀,“可以學習他讀書積累的過程,把思想融入寫作之中,這些都是應該倡導的”。

寫作文,是從“輸入”再到“輸出”的過程。褚樹榮表示,他會給缺乏表現(xiàn)力的學生推薦一些形象思維的書,給“行文不接地氣”的學生推薦一些時事評論,給“喜歡平鋪直敘”的學生推薦一些思想理論類書籍??傊?,讀書的能力、閱讀的熱情考驗著學生知識建構的能力,也能測量出學生思想的深度。

高考作文考什么

高考作文主要考查什么?溫儒敏一言以蔽之,“考查的是學生書面表達能力”。“這里包括基本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表達所要依賴的思維能力。文筆不是高考作文的第一要義,但文字表達應當清晰通達。”

“高考作文和普通寫作有區(qū)別,這是在特定情境下的規(guī)定性寫作,屬于‘不完全自由’寫作,不要拿一般寫作或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去類比。”溫儒敏提醒師生。

褚樹榮認為,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是學生的思想,表達“學生認識世界的深度”,褚樹榮說,“其后是思維的條理性,展現(xiàn)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再之后是語言表達,有沒有病句,這展示的是學生基本的語文應用水平。最后是情感表露,考查學生有沒有用‘我手寫我心’。”

針對這篇文章,褚樹榮認為,作者把“情感”隱于思想背后,“這也是一種寫作的方法”。

這四種方式可以有多種組合形式,褚樹榮表示:“無論是捧出一束麥穗,還是乘云九天,只要是符合高考作文要求的,都能得到合理的分數(shù)。”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不符合一些讀者的審美,但是,正如專家們所說,高考是一個測量選才的過程,把有特長的人才選拔出來是它的要義。19年過去了,寫出《赤兔之死》的少年最終從事了文字工作,他的脫穎而出,顯示了當年閱卷者的智慧。2009年,四川省一位考生用甲骨文和青銅銘文等古文字書寫了一篇高考作文,其后,他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

不少專家表示,在今后的選才錄取工作中,能否讓作文展露的學生思想和高校招生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做到人盡其才,是“未來的改革目標”。

關鍵詞: 高考 滿分作文 晦澀文風

專題新聞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zhàn)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網(wǎng)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