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網絡電視臺 > 看新聞 > 熱點新聞 > 正文
情懷縈繞:小城鎮(zhèn)的書店還會好嗎?
2018-01-22 10:42:11來源: 工人日報

 

原標題:情懷縈繞:小城鎮(zhèn)的書店還會好嗎?

以前出差每到邊陲小城,除了走馬觀花風物景色,但凡有時間我都會到街上轉轉。

一是看街景房舍,邊地城鎮(zhèn)通常由于貧窮落后,會有很多老舊的建筑式樣,雖然沒能跳出外行的隊伍,但看熱鬧的習慣一直都是有的。至于人情風俗,像沈從文那種傳統(tǒng)文人筆下的淳樸在商品盛行之后就淡漠了,早已不去想那些文字圖景——不管小城和都會是否依舊全然不同。實際上在經年暴風驟雨般的移風易俗之后,就算還有所謂的淳樸,實則已是別樣滋味。

另一個瞎轉的目的是想看看書店,這和我少年情懷難舍的經歷有關。

野長在農村一般的縣城里,那些年完全不知道鄉(xiāng)村也可以有后來在書中看到的“書院”,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也沒有讀書的概念,即使到我上中學的時候,學校的圖書館除了荒誕派杰作《高玉寶》《金光大道》外,也很難找到幾本值得看的書。所幸我還不知道“讀書”,故而也沒琢磨著去細看。

大約從1977年開始,我學校那些正經畢業(yè)于師范大學的老師突然多了一個興趣:頻繁到新華書店門市后面,要彼時在那里工作的娘親把省上發(fā)下來預訂書的單子擺到桌子上。然后盯著書單自言自語地一邊念叨這個好、那個不錯,一邊在單子上畫道道,讓俺娘給他們訂貨。

俺娘沒什么文化,老師說好自然就好,好書好賣,沒啥說的,于是總會多來幾本(部)。然而,這些多余的大部頭字書根本沒有人問津,只能寂寥地看著連環(huán)畫一茬一茬地離開書架。

對這種情況我有些納悶兒。某個假期無所事事時就在書店的庫房里翻起這些書來。記得第一本書是《約翰克里斯多夫》,好像是傅雷翻譯的。這一看不打緊,跟著的一年就沒閑下來,讀了不少文學名著,后來忙于考試,這才停下步伐……

新華書店實際上是我讀書的啟蒙驛站,對它(尤其是邊地小城的新華書店),我心中有一種抹不去的情愫,在工作后的幾十年里,只要行到類同區(qū)域,我總會想著到書店一游,想去看看書店。

新年剛過,近些年很少留足小城鎮(zhèn)的我竟然有機會安溪一行。

抵達目的地后,一天,借著午飯后的余暇獨自晃蕩到了街面上,視域里這個縣城已然很發(fā)達,到處都是現(xiàn)代的高樓,街道和城市一無可看,于是想去書店一看。

問詢當地接洽的朋友書店所在。得知緣由后朋友直接回復說,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現(xiàn)在的書店除了教輔圖書什么都沒有。”

坦白說,對此我并不意外。近十余年來,我看著書店漸漸地凋零,大都會如斯,而發(fā)達步履緩慢的小城鎮(zhèn),在這方面更是疾步有加,早幾年小城鎮(zhèn)的書店景觀或還有稀疏哲學歷史類大眾讀物,再后臺面上文學名著還是有的。三年前的一次邊地書店之旅,發(fā)現(xiàn)教輔圖書之外就只余下流俗的熟臉角色作品和似是而非的育兒、保健書籍了。

想起來當時的我還是很樂觀的,想象著貧窮之地本就沒有讀書的傳統(tǒng),書店反向墜落加速實屬正常??呻H遇發(fā)達起來的安溪,書店也行進在相同的軌道上,不免有點失落。雖說現(xiàn)在網絡通達,但就日常生活中的超市狀況看,小地方實體店仍舊把持著統(tǒng)治地位,書店的沒落應該是讀書人涌進城市了,或者是小處好尚圖書者本就難尋,書店只是隨波逐流而已。

晚間主人邀約喝茶,咖啡館?茶館?應該有不同于大城市的景致和情趣吧?意外的是我們去到的地方和商業(yè)沒有一點關系,而是一個被主人稱為工作室的高樓房舍,大約有四五十平方米,室內幾乎沒有裝修的痕跡, 三張長長的桌子和配套的椅子樸素擺放著, 一面墻被書架和上千部書遮擋,另一邊是茶社相關的物件,緊挨著的長桌上茶飲器具一應俱全,再一邊臨窗可攬城市星光閃爍的夜景。

來,喝茶。

跟隨主人的聲音,才知道“工作室”并非職業(yè)場所,而是朋友雅興聚會之地,諸如閱讀交流、觀點爭鋒、新書發(fā)現(xiàn)之類。有讀書愛好的朋友可以在閑暇時間來到這里,喝喝茶,說些有趣或者疑難的讀書感懷。

喝著茶,同行的幾位作家圍桌說起了書人書事,我的心思則游走向別處。

現(xiàn)在處理與書籍相關的事項基于網絡確實很方便了,然而,面對面的往來交流卻變得生疏起來,很多人則在網絡環(huán)境中演變成以觀點先行站隊的無意識群體,對不同見解別說分析探討,很多時候連簡單地瀏覽一下都排斥。結果是在爭論辨析中內省出新的發(fā)現(xiàn)什么的成了奢望,或者根本就沒有一絲這樣的幻想。

另一方面,便捷的數字化存儲中有著蕪雜的海量信息。就像此行一位作家的感嘆:新近了解到一位洋人敘事的中國文學史,徹底跨出了作家的圍墻,把民歌,甚至是文盲口傳的風俗文字(語言)都歸類到歷史演繹的范疇,真是腦洞大開。眾多不是未知而是想象力難以企及的聽眾紛紛感言“回頭應該找來讀一讀”。

試想,倘若是個人的探尋,如何能夠得到?

這種不經意的發(fā)現(xiàn),在著眼點不同的人面對面閑談時才有更多的機會獲得。不僅是新視點的書籍,還有同一部作品中作者有意無意絮叨出來的閃光點,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這才是“工作室”的魅力所在吧。

站在窗前,看著城市遠處的闌珊燈火,我又想到了書店。

顯然,小城市不是沒有讀(愛)書人,新華書店之所以被他們忽視是因為在前行的路途上,書店留滯在了原地,甚至在后退。網絡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舊式的經營方式(比如缺少互動)應該才是主要的根由。

就拿“工作室”來說,這樣的室內空間能有經濟實力擁據的人極少,書店能給出這樣的空間嗎?實際上大城市就有這樣的先行者,比如哈爾濱的果戈里書店。幾年前我問過該店的店長,她說咖啡、點心相伴的讀書沙龍不僅留住了老讀者,還吸引了新來客,最主要的是氛圍和文氣,促進了愛書和讀書,也助益書店自身的發(fā)展??梢酝葡耄瑫陥F購式的圖書代購、代訂,就像當年母親和老師的所為,也應該是能夠為讀書人贏取更多實惠的。

事實上,我住家的邊上就有一家圖書機構,在定期舉辦圖書講座之外,還有各種關聯(lián)的圖書沙龍,有自己的APP,不定期的經常發(fā)布資訊,現(xiàn)在“不僅有相對固定的文化人群體”,而且隊伍在擴大……

書店終歸不是單純的商業(yè)機構,實體店未來如何在數字化發(fā)達的大都市雖說還沒有典范的經驗,但就小城鎮(zhèn)來說,其實擁有更好的機會,不僅是沒有眾多的文化媒介——比如細分的小書店和經營圖書的超市以及繁盛的教育機構藏書——分化讀者,還有區(qū)塊地域小帶來的便捷優(yōu)勢,只要做好服務,不管是沙龍、茶舍,還是書籍推介和訂購,甚至是借助那些經典改編的影視作品助力圖書耕耘,作為邊地“文化中心”的書店,前途應該是光明的:先不說沉迷于移動數字化閱讀的新生代是不是會復歸紙質書閱讀,即使是在當下,真正有閱讀傾向的少年群體依然在看紙質圖書,更何況小市鎮(zhèn)擁有那么多的人口。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唐山廣播電視臺少兒新春喜樂會錄制圓滿成功
  • 心中的寶塔山
  • 說說寶應彭城堂劉氏
  • 殘疾人奉獻愛心 重陽節(jié)慰問老人
  • 2017寶應青年千人毅行開始啦!一起邂逅這一道最壯觀的風景
  • 寶應微電影《歸途》讓“太平洋警察”火起來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052421   蘇ICP備15046309號-1

Copyright © 2017 Shenyang Radio and TV All Rights Reserved.